做设计的小A,最近有些“不开心”。
同样的工作内容,上班做总是无精打采,接私活却干得却神采奕奕。
其实类似的情况,掌柜也经历过。
【一】
8小时内求生存,8小时外谋发展。
这是很多职场人士都心照不宣的态度。
以前工作的时候,因为经常文字打交道,入了很多新媒体交流群,所以很容易的认识了很多小编和写手。
每天都在交流行业的动态,项目问题,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聊得久了,你会发现,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出现:
做文案编辑的,苦恼每天写什么。
做活动运营的,纠结怎么达到效果。
做数据增长的,思考如何才能吸引更多流量。
于是一些小副业就延伸而出了:
我们公司有多余的人工可以写作,报价300/篇。
我们公司有过往的活动经验借鉴,咨询500/次。
我们公司有成熟的引流渠道教程,学习1000/课。
据掌柜了解,80%的新媒体从业人员,都有自己的副业项目。
【二】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
互联网的副业适合做什么赚钱?
从自身与麻烦打交道的经历出发,便能多赚钱。
做生意的形式有很多:
卖产品,卖技术,卖服务。
同事小A是产品交互,对接家乡资源,卖燕窝人参。
同事小B是市场采购,整合B端资源,做朋友圈零售。
同事小C是美工设计,开发表情包,做定制付费服务。
……
任何项目,都比你想象的要大,比你看到的要小。
从自身的角度出发,始终是最快的方法。
你手里经常接触什么资源,便能靠这个资源赚钱。
当然,往往暴利的都是无形的虚拟产品,比如:
卖文化,卖精神,卖服务,卖智慧。
这些项目,相对来说更麻烦。
不仅需要知识的沉淀,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认知。
做互联网暴利项目,碰到麻烦很正常。
比如发帖,要有耐心。
比如写作,要有耐心。
比如答疑,要有耐心。
与麻烦相交,才能与金钱相交。
【三】
评论区经常有人说:
“知道项目赚钱,但是光坚持这一步就好难啊。”
行为经济学中有个“心理账户”的概念,说的是
我们心里对钱的价值认知度是不一样的。
我们去看电影,发现丢了电影票,一般不会再买一张票。
但如果前两天刚丢了个手机,并不会影响到之后看电影的决定。
因为买电影票的钱,和买手机的钱,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。
心理账户使得我们的每一笔收支都会被记录,帮助我们做出理性的判断。
但一笔收益对多笔支出,或者是一笔支出对多笔收益时,我们的心理账户便会混乱,从而影响到大脑,做出错误的评估,形成冲动消费。
举个例子。
很多人喜欢买年费会员或者一次囤很多书。
其实算下来并不比单月付费,单本购买更划算。
我们倾向于此,多半是觉得一次性支出占了多次收益的便宜。
比如每个月便宜不少,这次活动还送了很多额外的产品,觉得赚大了。
对应的商家便“反向营销”。
从小区门口的超市、到街边到水果店、母婴店、奶茶店,统统在说服你提前办卡预存,一次买下1年甚至3年的权益。
上班为什么不如搞项目爽?
因为多次支出面对一次收益,辛苦30天,才能爽发工资那一次。
如此逆人性,能爽才怪了。
【四】
问题的根源找到了。
我们如何对抗人性弱点,实现逆袭呢?
那便是锁定目标。
目标锁定以后,拆解目标,寻找方法,筹措资源。
一个人逆袭起点是自己给的。
只有等你放弃吃喝玩乐,着手于学习的时候,才是你起点的开始。
你是否思考过“我该成为什么的人?
你是否想过是否能够顺利的达到人生目标?
如果不能,我该如何?
[/rihide]
本站所有的资源并非收费,用户只要登陆,签到后就可以获取相应学分用于兑换用于学习参考使用,所有的会员费用网站用来做站点的运维费用,所需的学分不是资源本身的价值,和资源没直接关系!
邮箱:this_bug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