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:“心理学的历史很长,但历史很短。”
1910年,威廉·冯特在1879年创建了世界上首家心理实验室,那时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。
所有的历史,都是现代的。艾宾浩斯的这番话,虽然经常出现在《心理学史》教材的前言里,但要想从现代历史上解读心理学,还得从“很久以前”说起。
1、“奇点”(心理学)
在宇宙物理学中,有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假设,即“大爆炸”。该假设认为,宇宙和时间的起始点,都是在“大爆炸”之后的“点”中产生的。许多天文观测表明,宇宙的确在扩张,这一假设也得到了合理的印证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奇点”。从目前到“奇点”,人们用数学工具粗略地估算了一下,宇宙的时间大概在138亿年左右。
假如你要问,人类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换言之,“奇点”是何时出现的?你会怎么说?
《人类简史》一书中,人类历史学者尤瓦尔·赫拉利如此回应:“当智人们开始运用“虚构的故事”,以“想象的真实”组织成各种行动方式,并以此了解这个世界。这是一部可以追溯到七万年前的人类历史。赫拉利将这个七万年以前的“奇点”称作“认知革命”。
下面的问题是,心理学的起源是什么时候?心理“奇点”是何时出现的?有了以上的铺垫,我想你的回答肯定不会是1879年了。
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也许是心理上的奇点已经开始了,也许还没有出现。

心理学简史插图
2、图腾,灵魂和死亡
从七万年到七千年,人类的历史经历了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演变,其中最早的人类文化现象就是图腾。
这种文化现象直到今天仍然生机勃勃,比如我们认为中国人就是龙的后裔。

图腾文化最初的意思是「记录神的灵魂的承载物」,源于旧石器时期,由于缺乏抵抗自然的能力,人们对某种自然现象、祖先、亲属、保护神的信仰产生了某种象征。
这个象征体系的形成,在一定程度上与尤瓦尔·赫拉利所说的“认知革命”有关。
人类就是因为相信了“图腾”和“图腾”的传说,才有了信仰,才能联合在一起,对抗自然,剿灭异族。
虽然「图腾」对后世的文化、艺术乃至生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但是,「图腾」的产生并不代表著人类已经开始对内在的主观世界进行探究。在前心理学发展史上,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势力。
在“图腾”的意义上,最重要的是“灵魂”,而“灵魂”是与“意识”最接近的概念。
考古学家们从考古学上推断,关于灵魂的概念起源于250000到50000年。原始人因害怕和困惑而形成了灵魂概念。
在25000年以前,原始人的简单思想认为,灵魂是一种强烈的物质性,是一种典型的朴素唯物主义。人们通常会戴上动物的牙齿、贝壳和皮毛等,以表达对逝去的祖先的思念。
直到公元近一个世纪,随着哲学的发展和宗教的产生,人们的心灵观念也开始走向“非物质化”的精神统一。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哲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
柏拉图的“灵魂说”是“永生说”(这听上去不错),换句话说,“灵魂”是“有机体”内部的法则和信息。柏拉图相信,灵魂并非永生(身体会被腐蚀),但是它是永久的(内在的法则和信息将永远存在)。
关于灵魂是怎么长生不老的,有很多种说法,比如:
(1)死亡之后的沉睡与复苏。有人认为,在未来的某一天,人类会复活(或者说,灵魂附身在新的身体里),这种想法一直延续到今天。《圣经·新约全书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,到了第三天,他的肉体又活了过来。直到今天,很多基督徒仍然在每年的春分之后的第一个周日庆祝这个节日,即复活节。
心理学简史插图(1)
美国人在这天吃羊肉、火腿、巧克力、糖果等,以此来纪念这个象征着新生和希望的节日。
(2)成为幽灵。在先秦东方的思想中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墨家,《墨子·明鬼》一书中,墨子清楚地说,鬼神不但存在,还能奖惩世间的善恶。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中国的“亡者为尊”的观念,因为亡者的灵魂变成了幽灵,而幽灵则是人类的善恶之源。

死亡是探索灵魂的源泉。生命毕竟是短暂的,我们的主观意识是否能够继续存在,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极关注。
对于死亡的研究,只有用一句经典的废话才能解释:“到目前为止,并无任何证明,人死后仍有活着的迹象。”
毕竟,死亡是一种生活现象,不能作“控制试验”。因此,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们临终前的经验上,试图从死亡经验中获得对死亡的理解。

但这种讨论,大多都是从理论上来的,最有说服力的,就是卡尔·萨根,他认为,死亡的经验,就是一种关于出生经历的回忆。但这种说法,却让那些对死亡世界充满了好奇的人们大失所望。
3、梦和快乐
死亡是必然的,也是无法研究的,所以,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现在。在现实生活中,最让人困惑的事情,就是梦境。
现在,在心理学课本上,梦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,被分为“意识”一章,即现代科学中,人们通常会把梦看作一种意识。
“梦书”是在公元前5000到6千年间由亚述人用胶泥制成的。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,将自己的梦想,牙齿的脱落,头发的脱落。
《周公解梦》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一部作品。有趣的是,百度百科里的“周公解梦”一词后面的括号里有“民间习俗”的注解。换句话说,它不是一种严肃的讨论,也不是一种哲理上的思考,它只是一种民间传说,用梦来预测凶吉。
因此,受到古代科技和观察手段的限制,人们对梦境的猜测,只能停留在这一领域。
直到某一天,弗洛伊德这个在现代文化中的举足轻重的人物终于现身了。中国人对梦境的研究,除周公解梦外,没有比弗氏《梦的解析》更为人熟知的。
对于弗洛伊德在学术上的贡献,众说纷纭,但他最杰出的贡献,却不仅仅是对梦境的理解,更重要的是,他第一次发现,人的很多行为方式,都不能完全被我们的意识所控制,也不能被我们所察觉的“无意识”所控制。
弗洛伊德以“冰山模型”来比喻,认为人类的无意识,如同冰山,在深水底下,控制着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方式。

心理学简史插图(2)

弗洛伊德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:我们没有理解生活。
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,人们开始怀疑,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?换言之,生命的意义何在?人的主观经验是如何提高品质的?
为了应对这种想法,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观念,即“快乐”。
他的想法,比弗洛伊德还要早。
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的“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”以前,人们并没有“快乐”这个概念。人们忙着生,忙着死,忙着斗争,忙着繁殖;在面临生死危机、生存忧虑的情况下,人们用“图腾”、“灵魂”等概念来强化信念、凝聚力量、抚慰心灵。
直至这一句震耳欲聋的“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”的问世,人们对“幸福”的关切,也就渐渐开始了。人们对人的主体性、人的主观体验进行了研究和研究。
在早期的东方思潮中,对幸福的追求,“家”的观点各有不同,《道德经》《老子》中说:“近邻相望,鸡犬相闻,百姓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庄子认为,“精神上的自由,不受外界力量的约束”是一种快乐。
个人的快乐永远都不一样,心理学和社会学家试图为快乐提供一个一致的答案。
马克思的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,支配着资本主义对快乐的总体认识。
但是现在,一切都变了。
21世纪的“正面心理学”热潮中,人们对幸福的探讨达到了顶点。在物质上的持续满足下,人的心理状态也在退步,以抑郁为代表的各种心理疾病时有发生,并面临着“高收入陷阱”。
人类社会正陷入一种“赚钱疯了,花钱疯了”的怪圈。在西方发达国家,在跨过了“中等收入陷阱”之后,他们的收入与快乐之间呈现出了负向关系。
从那时起,心理学就进入了“文学的怀旧时期”,原本在东方没落的禅宗、佛教,如今却受到了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青睐。
以佛教禅宗为核心的一系列心理研究和实践,可以提高人们的快乐。
如正念减压治疗、正念认知治疗、辩证行为治疗、接受承诺治疗等衍生产品,已在西方掀起一股热潮。
这场“文艺复古”的心理学潮流告诉我们:我们越为追求快乐而奋斗,就越会陷入长久的痛苦循环之中。因此,当你看到远方的“幸福感”时,千万别去追赶。
劝诫人们远离那些遥不可及的名利,专注于眼前,这怎么看都象是封建时期的东方统治者,利用佛教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,以巩固统治。然而,这种看似宗教、玄学的“文化倒退”,非但没有受到西方科学至上的精神的抵制,反倒成为了其准则,其根本原因是「实证主义」。
4、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消亡
说到实证,最后我们要说的是一位来自心理学专业的朋友,他一直在等待着一个人,威廉·冯特。
现在的课本上,都说心理学起源于1879年,它的前身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威廉·冯特。
我认为这个观点需要稍加修正,因为它并非心理学的开端,而是“科学的实证心理学”的开端。
而「实证科学心理学」则是以一百多年来,以实证主义为基础,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共识。这个观念比“心理学”这个词的原意要小得多。
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的原因。我们处在现代实证论的潮流中,自然而然地将这一短暂的实证论行为视为“心理学”,而过去的所有经验都包含在“心理”之中。
冯特在现代话语系统中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,但是另外一个比冯特更早的人,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。他的名字叫做奥古斯特·孔德,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、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。
孔德是实证主义思想的主要创始人。
他的一个重要的观点,被称为“三阶段定律”,它解释了人类的三个发展过程:
第一个时期是“神学的”,所有的事情都归于神和神的行为。
第二个阶段是「形上」,在这个时期,神或神的意愿会被抽象的观念所代替。
第三个阶段,也就是“实证的”阶段,即在科学的诠释代替了形而上学。
这三个发展阶段与我们对人类精神探寻的历史研究相一致。
他的另一大成就是将科学的分类,从广义到复杂(还可以参照历史概念的演变),孔德为科学学科制定了一个分类法。
在所有学科中,最为普遍的是数学,它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门科学。
然后是数学,然后是天文学,然后是物理学,化学,生理学。
而孔德所创建的社会学,则是最为复杂、最为复杂的。
孔德的科学分类中没有心理学,他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“生理学”。
1830年孔德发表了《实证哲学教程》,到1879年,冯特开始了科学心理学的实证主义。
在这些人当中,有几个人是必须要提到的:
德国生理学家韦伯,1795-1878,费希纳,1801-1887,赫尔姆霍兹,1821-1894),英国医师托马斯·扬和法国的弗卢龙。
他们一起探索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学基础,从感官的测量,到电信号的测量,到最重要的人体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,都在1879年以后,对人类的实证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美国生理学心理学家拉什利·卡尔·斯宾塞,1890-1958;法国神经学家布洛卡,1824-1880),德国威尔尼克,艾宾浩斯,1850-1909,卡尔·斯顿夫,1848-1936,屈佩尔,以及其他的继承者。
这些生理、心理的机理,为未来的心理治疗奠定了基础,目前的重症精神病治疗,不管是电痉挛疗法,还是不断更新的精神药物,都需要介入。
在当今的心理学学界,也有这样一种观点,那就是对大脑的研究是最顶尖的,而像约翰·华生这样的人,则是最看不起的。
现代的实证心理学,仍然是最有发言权的生理学。这也证实了孔德的先见之明:人的心理活动应当被看作是生理的一部分。
但是,话语的集权并不代表当代心理学没有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发展,相反,心理的统一性越来越弱,而且越来越分化。
美国心理学协会于1892年创立,从18位成员发展到今天的84400人,55个分会,一份全球调查表明,全球心理学家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500,000人。
美国心理学协会前任会长雷蒙德·福勒在他的就职演讲中提到,心理学是一个“核心学科”,它为其它学科提供了基础的知识。也就是说,心理学一直在发展,并与其它的学科相结合。奥尔特曼将此现象称作心理上的强有力的“离心力”。“心理学还能保持向心力么?”美国心理协会的前任会长詹尼特·斯彭斯“悲观地”表示,这是不可能的,心理学正在发生分裂。
斯科特认为,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。他预见到2050年,目前这种结构的心理学系将会是一段历史。认识心理学协会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;其中一部社会心理学将与社会学相结合,而另一部则以实务应用为特色;同时,医学心理学也被纳入了医学领域。
从孔德到福勒和斯科特,许多实证学家都对心理学的未来抱有悲观的看法,究其原因,要么是因为心理学缺少一个中心话题,要么就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可以讨论的中心,而「科学心理学」却没有提供任何答案。
如果说,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,可以说是人的意识,那么,“心理的奇点”在250000到5000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,但这也就意味着,“科学的实证心理学”将会慢慢地消失。
如果,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,不是人的意识,那么……未来,我们需要一个像牛顿、爱因斯坦这样的人,向世人展示,什么才是人的灵魂?从这一角度来看,“心理的奇观”尚未出现。

https://www.tiancaijiaocheng.com/612.html

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,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,请勿直接商用。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,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。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。

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: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,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。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,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。 若排除这种情况,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,或联络我们。

对于会员专享、整站源码、程序插件、网站模板、网页模版等类型的素材,文章内用于介绍的图片通常并不包含在对应可供下载素材包内。这些相关商业图片需另外购买,且本站不负责(也没有办法)找到出处。 同样地一些字体文件也是这种情况,但部分素材会在素材包内有一份字体下载链接清单。

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,请联系客服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,客服QQ:3021312382

源码素材属于虚拟商品,具有可复制性,可传播性,一旦授予,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、换货要求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

1:手机或者电脑,下载百度网盘账号。 2:注册百度网盘账号。 3:将购买的资源保存到你的网盘账号里 4:普通资源可在线观看,如敏感资源,需要下载后,在网盘以外播放观看。(切勿直接在百度网盘里解压观看)

部分敏感资源及最新网课会被百度云和谐,购买后发现失效了, 可加客服QQ:3021312382,及时给您补发!